服务热线:+86-311-85805055
近来,國家網信辦審議通過《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办理規定》,將論壇、微博客、公眾賬號、網絡直播等新興自媒體方法納入到監管范圍中。業內人士指出,這既是自媒體行業規范發展的“緊箍圈”,更是整治低質內容的“尚方寶劍”。
《2016中國自媒體行業白皮書》顯示,自媒體已成為網民獲取內容的新選擇。但是,因為技術難度小、准入門檻低、規范約束少等“先天劣勢”,自媒體行業發展中的泡沫逐漸浮現:一些賬號執迷於获取關注而導致低俗內容泛濫,鮮有亮眼之作﹔一些公號寫手化身“剪刀手”“搬運工”,內容創作淪為“流水線生產”﹔一些自媒體人全部向“錢”看,導致軟文盛行、流量造假。
怎么補齊內容短板,擠掉發展泡沫,防止低質內容惡性延伸?自媒體行業的自我改造勢在必行。
翻看長長的微信公眾號關注列表,你已經“攢”了多少代表“未讀”的“小紅點”?由於推送內容同質化嚴重、原創匱乏,不少微信公眾號成為“僵尸關注”。根據企鵝智酷的數據顯示,挨近80%的智能手機用戶高頻關注或置頂的微信公眾號不超過5個。而有超過40%的用戶表明,“同質化信息太多”影響了獲取資訊時的體驗。
無論是各自媒體賬號上越來越多的“未讀音讯”,還是鮮有翻閱的資訊APP,都對自媒體內容創意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怎么在同質信息中打造自身特征,是自媒體脫穎而出的關鍵。
“我們不像一些真实的媒體,拿不到獨家音讯,要想有話題性,就得用旅客糾紛、明星緋聞這些‘邊角料’”,一位自媒體公眾號作者如是慨叹。
4月,今天頭條、火山直播等渠道被北京市網信辦等約談,被責令期限整改違規涉黃內容。此前,上述渠道已被曝光不定期推送以“直播秀”為名的鏈接,其间包括很多著裝不得體的女主播,不少網友直呼“辣眼睛”。
中國公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黃河剖析,由於過度寻求短期作用和競爭上的惡性循環,微信公號的內容生產與傳播存在不少“亂象”。一些自媒體人將博人眼球視為“法寶”,靠標題博出位、靠造謠吸眼球、靠低俗攢粉絲,通過制造感官影响在短時間內賺取巨大流量,反而使不少深度好文、精品原創被擠佔了生计空間。
“自媒體產品生產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獵奇低俗的內容自身不具有生机,最终隻能被讀者拋棄。”微信公眾號“新世相”首席品牌官邵世偉認為,自媒體要聚集有用的內容,這樣才干被讀者長久依賴﹔同時,要試著在公號和讀者用戶間树立一種一起的使命感,令公號成為一種“特別的存在”。
自媒體內容創作的門道有多少?從理論體系到實踐操作,從批量注冊到打造文章,一名北京女孩上一年曾花費2500元,接受了一場“事無巨細”的線上培訓,主題就是怎么經營自媒體賺錢。
“震驚!”“快轉發給你身邊重要的人”“你必定會懊悔沒點開這篇熱文”……當前一些自媒體著作長得越來越像:夺目吸睛的標題設置,方式化的內容组织,過渡僵硬的起承轉合。本應千文千面的原創著作现在有了一種流水線生產的意味。
以娛樂資訊類文章為例。一位自媒體從業者泄漏,此類文章的標准路數是三四百字配上五六張圖,開頭引述某明星最近事情,中間告知布景,最终加幾句個人观点,“一篇文章下來其實都是套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讨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把制造業的傳統路數搬到內容創作上,晦气於自媒體優秀內容的持續產生。自媒體要在‘自’上做文章,把自己的見識、判斷擺進這些客觀的信息和知識中,使之成為獨家內容的不竭來源。”
流水線式的內容生產解救不了自媒體原創內容的匱乏,而最近泛濫的“洗稿”方式,則損害著自媒體的創作環境。所謂“洗稿”,是指將别人文章進行拼湊,通過轉換字詞、运用修辭等方法构成新文章。那些“洗”成之文,實為偽原創,侵犯了原作者權益。
打開某在線偽原創文章生成器,將一篇原創文章復制上傳,便可一鍵生成經過同義詞替換的“新文章”。據渠道系統數據顯示,這次“二次原創”過程總切詞739個,隨機替換了其间177個。此外,用戶還能調整輕微、中度、標准三檔方式生成不同重復率的新文章。
此外,一些“偽原創者”通過在文章中添加亂碼下降重復率,有的直接將文字轉成圖片格局繞開文字查重檢驗﹔還有的從圖文音讯擴展至短視頻,以截圖組合方法瞞天過海,拼接出一篇篇“偽原創”著作。數據顯示,2016年針對自媒體的侵權事例高達350萬件,不同公號之間“剪刀手”“搬運工”橫行,嚴重影響了原創內容的生计空間。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讨中心特約研讨員李俊慧建議,應升級優化針對抄襲剽竊的檢測技術,同時树立起一套系統完好的原創內容保護庫及比對機制,使自媒體所處渠道能識別不同份额的著作拼湊文章和引证阶段。
據《2017年中國自媒體從業人員生计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自媒體人月營收在5000元以下,而80.9%的自媒體人表明尋找资料、寫文章、排版等內容創作構成了每天的首要作业內容。
以優質內容在知識經濟時代佔得一席之地無可厚非,但一些自媒體人偏執地將套現獲利作為創作的仅有意图,卻令一些著作“變了味”。有的文章行文與插圖脫節,配圖化身“廣告位”待價而沽﹔有的在字裡行間強行植入商品信息,影響粉絲正常閱讀﹔盡管现在一些軟文經過“修飾”不再僵硬,但長遠看依然是在“透支”粉絲。
此外,一些自媒體為了举高廣告價格則動起了數據摻水的歪腦筋。在淘寶上查找“公眾號吸粉”等關鍵字,查找結果中不乏打著推廣服務幌子的“刷單”產品,“每日10萬流量”“日引千人、隻售一元”,廉價的刷單本钱虛構了自媒體的影響力,成為一些逐利者“经商”的把戏。
近年來,“内行”“分答”“知乎Live”等知識付費渠道日漸興起,自媒體變現盈余的可行選擇更多了。日前,知識付費渠道“知乎Live”宣告推出“7天無理由退款”功用,即用戶購買付費內容產品后7天內如收聽語音未超過15條,可無理由退款,嘗試以電商經營的思路對當前質量參差不齊的自媒體內容產品加以把關。
“自媒體過於故意賺錢,功利性太強,反而是‘有心栽花花不開’。”姜奇平認為,自媒體內容創作未來應回歸內容質量,寻求高的附加价值,而不是單純依賴流量。在內容供給上要添加精品,在需求響應上要提高針對性,隻有創作者真实沉溺其间才干持續供给好著作,才干贏得受眾的長久支撑。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ENGLISH
廣播電視節目制造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明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網絡出书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